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 圖片:新華社發(fā)
2013年3月15日,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五次全體會議經過投票表決,決定李克強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。這位57歲的經濟學博士,成為新中國歷史上的第七位總理。
當多數(shù)國人對這位中國經濟巨輪的新任掌舵人充滿期待之時,熟知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專家學者,卻對未來的航程不無憂慮。展望世界,美國財政懸崖的陰云仍未散去;歐洲依然深陷于主權債務危機之中;全球經濟復蘇的腳步乏力,不確定因素仍在累積。回首中國,前30年過度依賴投資、出口拉動的高增長發(fā)展勢頭,也放慢了腳步。按照國際標準,2012年,中國的人均GDP達到了6100美元,正面臨著學界所稱的“中等收入陷阱”。歷史表明,自二戰(zhàn)以來,許多發(fā)展中國家,都曾在這一發(fā)展階段陷入了經濟增長回落和長期停滯,能成功跨越這一“陷阱”的國家和地區(qū)少之又少。
國內外眾多觀察家普遍認為,處于急速轉型期的中國已經走到一個緊要的歷史關口:只有走經濟社會的轉型發(fā)展之路,才能實現(xiàn)包容性增長。而接下來的十年,對中國成功轉身、占得國際先機,至為關鍵。
2012年11月21日,李克強主持召開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座談會并作重要講話。
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新任總理,李克強自始至終有一種清醒的歷史自覺。
去年11月,中共十八大剛剛閉幕6天,這位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二號人物,便在國務院主持改革座談會。他一句膾炙人口的話——“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”,迅速傳遍中國,成為年內“最鼓舞人心的金句”。
正是在這次座談會上,李克強語重心長地告誡參會者:“改革只能往前走,沒有退路……拒絕改革的人可能不會犯錯誤,但要承擔歷史責任。”
(責任編輯:張靜)